星期日, 七月 30, 2006

北京第八中学来我校交流学习

  从本月31日至8月13日止,北京第八中学15位同学将来本校交流学习。到时,将有15位本校中二学生负责接待这15位远方来客,招待他们住在家里。到年底11月13日-26日,我校这15位同学也将到北京去,住进他们现在招待的北京同学家中。
  当然,我们不希望这15位远方的朋友只认识招待他们的15位同学,我们希望他们能认识更多的本校同学,也希望本校同学能尽量利用机会认识他们。毕竟,北京和新加坡的距离是遥远的,要认识远方的朋友,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能有机会认识来自北京的著名中学的顶尖学生,同学们能不抓紧机会吗?
  北京第八中学会有两位老师随同学们来,其中,于水老师将在两个星期后随同学们回北京,另一位华文老师(刘慧敏老师)将继续再留两个星期,和本校华文老师进行华文教学上的交流。
  这样的交流,对华文部来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希望双方面都能有收获,也希望远方的客人能对新加坡留下美好的印象。

  以下是八中学生和本校学生的名单:
1. 欧阳华夏-曾承发(201)
2. 史昊梵-黄春毅(206)
3. 郎天昱-谭俊良(201)
4. 纪延融-杨宇恒(209)
5. 刘兆晖-陈俊豪(203)
6. 李 驹-郑松霖(203)
7. 刘威辰-陈俊化(203)
8. 吕一品-黄禹涵(204)
9. 刘漫与-李德毅(205)
10. 吕甘田-林君鸿(203)
11. 王景天-陈嘉靖(206)
12. 张屹韧-叶重辉(201)
13. 王佳益-陈伟峻(203)
14. 葛肇奇-谢颂杰(206)
15. 王泽暄-李家胜(204)

橄榄球友谊赛













  28日下午,我校和圣安德烈中学(St. Andrew Secondary School)在学校操场进行了一场橄榄球友谊赛。比赛激烈紧张,又刚下过大雨,场地一片泥泞,球员们在水和泥和汗之间扭抱冲撞,展现的就是男生的粗野的体力发泄。比赛快结束前,我才想到应该拍张照片留念。拿了相机后,按下快门,不到一分钟,比赛就结束了。

  我校输了,但在经验和战略训练上,两队都赢了。

星期一, 七月 17, 2006

圣约瑟学生学习诗歌朗诵--周荣强报道

  在5月16日下午,圣约瑟书院的中文学会为会员们主办了一个《诗歌朗诵》讲座。

  受邀请来的陈华福(陈伦新)先生在我国的华文艺术剧界里享有卓越的名声。当天,陈老师为老师与学生讲解了朗诵诗歌的正确方法和怎么了解诗歌中的含义。

  很多现代的青少年一听到'诗'这个字就不感兴趣。但圣约瑟书院的中文学会会员却有幸从这次讲座中对诗有更深入的了解。听陈老师的讲解后他们才发现原来断断几句话,也能对生活有那么大的影响。

  受访的老师们却提到他们的希望让学生知道学华文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苦。与其整天读同样的华文课本和书籍,不如开发学生们的华文文化修养,并与诗结缘。同学们在这次的讲座里有机会仔细玩味两首诗,诗中的含义以及如何生动把它朗诵出来。

  诗歌是个学生很少接触的现代华文文化领域,本校也是第一次举办这类讲座。在讲座里,陈先生也提到在华文艺术剧场里有很多机会能用诗来烘托剧本。同学们对此特别有兴趣,几段的诗也能演出一场戏对同学来说是一种新概念。

  此外,教师也叫出几位学生把诗给朗诵出来让大家听,最后还指导他们要在哪方面改进。陈老师也建议用不同的声音把诗念出来。

  中文学会的郑紫芬老师表示圣约瑟书院会在未来安排更多这一类的方式给学生,以提高学校的华文文化水平。中三学生陈华聪(15岁)觉得这是一个很丰富的经验,能让自己有一个朗诵诗的空间。


这是本校《联合早报》通讯员周荣强同学登在《早报-校园版》(28/06/06)的报道,特转载于此。感谢荣强。

星期日, 七月 09, 2006

文学座谈会-照片













前往聆听“华文文学的困境及其前景”讲座的,我校只有谭俊良一人。他也是全场最年轻的出席者,被一些作家们误会,以为他是我国最近刚出版一本小说的某学生作家。方然先生对俊良的出席甚为高兴,送了几本《赤道风》及《热带学报》给他,陈伦新先生更频频叫他吃多些茶点。












7月2日在新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华文文学的困境及其前景”座谈会场景。左起为陈川波(长河)、林康、石君、欧清池博士(主持人)、方然、甄供和柳舜。

当天的座谈会出席者非常踊跃,可以说是全场爆满,座无虚席。有幸见到几位闻名已久的本地名作家,也为有那么多人关心本地的华文文学而高兴。可惜年轻的出席者没有几个,这不会是断层的现象吧?

甄供先生是认识了十几年的前辈了,当年在柔佛参加独中统考批卷工作的那几年,年年差不多都见面,不过,甄先生可能已经对我没有印象了。记得那时常见面的,还有诗人春山先生贤伉俪,可惜现在都失去联系了。

自己的懒惰是要为这些负责任的。就像这次座谈会的笔记,本来打算好好整理出来的,但现在就只能写写这些应景文字了。

哎呀呀!!

星期日, 七月 02, 2006

青年节庆祝活动


抵达体育场后,同学们先在体育场外的走廊上休息,等待进入体育场。









Mr. Azhar Ghazali 正忙着替同学们照相,以便为年底的校刊提供一些照片。









多姿多采的表演节目。










表演结束后,同学们到停车场等待巴士的到来。而我们尽责的中三学生领袖们,除了帮助老师照顾中一中二的同学外,还提供娱乐,让等待巴士到来的空档不会那么无聊。






我校中二同学正在载歌载舞的表演。









本校全体中一、中二及部分中三同学参加了今年的青年节庆祝活动,在庆祝会场上穿上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为今年的庆祝活动做出了贡献,可喜可贺。
同学们可是经过近十次的练习和彩排,风吹日晒后,才能有今天这么完美的演出。
同学们今天下午一点以前就在学校集合,一点半之前上巴士,前往加冷体育场;一直到晚上八点出头第一批同学返抵学校为止,前后一共花费了六个多钟头。同学们虽然累了,但大致上情绪高昂,疏散工作也蛮顺利,有条不紊。
这里刊登几张照片,让没有参加盛会的同学解解馋,让在现场的同学回味当时的情况。

星期六, 七月 01, 2006

鱼是不抽烟的.......Claudine 说

  30分钟后,雾把整片海带走。

  隔音的青岛这个时候看不到人,听不到扩音机重复着烦躁的报告,也没有人问你搭不搭船。最后,连靠海的腥味也嗅不到了。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故事,有自成一格的典故,不小心踢到一块石头都可能是历史。这么劳师动众的沉重名片,多了滥了,很难不令人感到厌烦。

  当地人最常向外来人这么介绍:如果你没到过某个地方,就不算到过这个城市……除非梦游,不然我的双脚的确是走到了这里,只是不喜欢走别人的地图和过度包装的历史。

  前两天下午到迎宾楼,有人拍戏挡了游兴,导演东拉西扯,演员还敬业。家具移到适合的角度,来看从前的房子的游人被要求停止不动,先要在二楼等导演喊camera。很多时候,在中国是谁敢,谁就可以暂时操控一切。没有人对故居被怕戏的人践踏表达不应该,也没有人介意时间被人切割掉一小块。

  面对别人的理所当然,我只好认输,于是搭出租车离开。司机听我的口音,知道我是外地人,问我对青岛的印象。有点失望,我说,我看到海里飘浮着塑胶袋和保特瓶,还有好多好多烟头。

  鱼是不抽烟的,我说。司机马上推说,丢垃圾的肯定不是青岛的居民。我微笑点头。

  你会再来吗?他问。我礼貌地说不知道,可能换个季节吧。他赤着脚开车,心里不踏实,说:“下次你来,着我做你的导游怎样?”

  工作的关系,我到过中国大大小小不同城市,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地方,也都不爱别人的地方。所以垃圾都是外县市的人丢的,都是管不到无奈。


Claudine 在我们的blog里留了一篇非常Claudine的文字,我怕同学们没有注意到,便特别的提出来放在这里,相信Claudine不会介意吧?
请注意阅读她的文字,有她强烈的性格因素,相信认识她的同学都能体会到。看来,我要做个专栏特约,邀请Claudine长期供稿了。
这样的文字,我喜欢。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