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十二月 31, 2006

开学了!


  又要开学了,一切又将忙得天昏地暗!

  前天全校的老师在学校上了一整天的课,探讨的是逆向课程设计的实施,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
  
  华文教学在新加坡向来都备受批评,面对学生的压力也最大。十个学生中,有一个说他喜欢华文,就是华文老师最大的安慰了。不必讳疾忌医,面对学生,让他们带着漂亮的华文成绩离开圣约瑟书院,我想,这应该是所有华文老师最大的期望和目标吧?

  新的学年,我们希望能在保持学校华文成绩的情况下,注入一些新的教学元素,激发学生喜欢华文的情绪,或至少觉得华文并不难学,考到好成绩是可以达到的。
 
  听、说、读、写,简单的四个字,就是语文的全部,也是华文考试的范围,如何有效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四个字的技巧,就看老师们如何各显神通,同学们如何用心钻研了。
  
  多说无益,鼓声咚咚,钟锣齐鸣,还是粉墨登场吧!

看原始壁画写作--黄禹涵(204) 23-07-2006

(7月的时候,中二高级华文TDP班级上了王越文主任四节课的“汉字的发展与演变”课,写了几篇文字。这里选择一篇看图写作,看看禹涵是怎样解读这幅图案画的?)



  在一个森林里,有些迷路的人。由于肚子饿了,便到附近的河里捉鱼来吃。过了一段时期后,鱼全都被捉完了,因此便没有食物吃了。那些人便继续寻找食物的线索。经过河边时,偶然看见对面的河边有一只鹿在竹林里跑动。

  这时他们便想起办法来,想要怎样才能把鹿杀了煮来吃。可是由于河面太宽了,危险性很高,根本没有办法可以过河。失望的人便垂头丧气的坐在石头上绞尽脑汁的想办法。

  可是,办法还没有想到,就下起了一场大雨。双方都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人们回到了山洞避雨,鹿跑进了竹林。大雨过后,人们的计划也想好了,大家便根据计划,砍下了一棵大树,做成一艘船,渡过了河。

  在这时,鹿也从竹林里跑出来了。那三个人看见了鹿,便乘机把它杀死。由于这是苦难后的第一顿美食,他们便一边休息在月光之下,一边享受着美味的鹿肉。

  我认为这图画想表达的字是“猎”,因为它说明了人们猎杀动物的过程。

星期二, 十二月 26, 2006

私函习作:Bradley Rozario (102) 21-08-2006

试写一封信告诉你的朋友,你的学校是怎样庆祝国庆日的,以及你在庆祝后的感想。

















                祥林路10号
                新加坡邮区248922
仪凤:
  你好吗?好久不见了。最近收到你的来信,我感到很意外,也很高兴。你说想知道我的学校是怎样庆祝国庆日的,我现在就和你一起分享吧。

  我的学校是在国庆日的前一天,也就是8月8日举行庆祝会的。节目的开场,我们一起唱爱国歌曲。这些爱国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单,同学们都唱得十分好听。接着,我们一起起立念信约,表示对国家的忠诚。过后,我们看了历史短片,让年轻一代的我们了解新加坡走向独立的道路是艰难的。看了短片后,我们再度宣誓了对国家的忠诚。最后一个项目是小型的音乐会,表演者用不同的乐器奏出的音乐十分好听。我们都很陶醉。

  欣赏了这些节目后,我认为都很不错,因为这些节目都很好看。尤其是历史短片,让我们了解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也让我们了解我国政府为了争取独立所面对的困难。从这次的庆祝活动后,我会更爱新加坡,也会尽力保护新加坡。

  好了,我就在这里停笔。希望明年的国庆日你能到新加坡来,和我一起参与一些国庆日的庆祝活动。那个时候,你就可以亲身体验我以上所说的一切了。

祝你
生活愉快
                  友
                  宋飞
                  2006年8月22日

《真水无香》边款释义及其他





(这是经过大火烧后所拓的边款,时间上是比较晚的,和前几天所登的不同,那个是早期拓片。)



为了《真水无香》的印文来源及边款文字,今天查了一整天的资料。不能说徒劳无功,但是,有些问题还是得等待高人指点的。

先试把边款文字抄录如下:

乾隆甲辰榖日同三竹秋寉思兰
雨集浸云燕天堂觥筹达曙
还至洗(洪?)醉次晚归雪中为翁柳湖
书扇十二日雪霁老(农)云自辛己
二十余年来无此快雪也十四日立春

玉龙天(矫)危楼傲光重醖一杯为
浸云篆真水无香印迅速而成忆
余十五年前在隐拙斋与粤西董
(植)堂吾承徐秋竹枽[陶]际陶沈荘士
作销寒会见金石寻得(及)诸家篆

刻不少继交黄小松窥松石先生枕秘
歎砚林丁居士之印犹浣花诗昌
黎笔拔萃出群不可思议当其
得意超秦汉而上又归李( )向未足
比拟此仿居士( )颿(台)之作乃直沽

查氏物而晚芝( )藏本也浸云(告)居士即
具神( )( )结契( )鹹之外然不足为外
人道为纯公藏拙尤所望焉蒋仁
韩江罗( )( )亲家装池生薛衡夫储灯
明冻最(彩)不( )寸印余曰蜣螂转彼知苏
合香为何物哉( )(球)又记转下翼字

以上是对“真水无香”边款文字的抄录,但许多文字漫漶不明,记录的也可能有错,希望前辈高人,有以教我。

上“谷歌”(google)找“真水无香”,得到一堆垃圾,没有结果。又上“百度”找,网上有资料,整理如下:

“真水无香”代表的一种境界,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一种境界。
中国人的文化,正如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然而却源远流长,蕴含生命的真意。
真水无香,应当看透一切功名利禄,远离一切世事纷繁,杜绝一切尔虞我诈,甘食粗粝,不染纷华,修美于内,探求天道。
关于出处说法不一:
一说真水无香,原来佛教用语,源自印度梵文,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
“真水无香”,它是比喻真正至纯至高的境界是表面平淡,不张扬的。
原来佛教用语,源自印度梵文,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ZEN的哲学元素与时尚意义已经多过了它的宗教本质。人们不断寻找自我的智慧与内在的和平,另一方面,ZEN也被广泛地用来形容一种平静的身体状态与心灵慰籍。
真即禅,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聚集一处,真被广泛的用来形容一种平静的身体状态与心灵慰籍,水,言喻着一种绝望且高傲的理想。找到一种能悦己的气味比找到能悦人的芳香来的重要。
既是高山仰止的意思,也是人至察、水至清的意思。

一说出《茶录*品泉 》—[明] 张源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本意是表水,真水不在于显示自身价值,而能助茶发挥到极致,比绿叶红花之喻具有更高的境界。

(按:我查阅清朝陸廷燦撰写的《續茶經:卷下之一》载有張源《茶録》:“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洌,土中泉清而厚,流動者良於安静,負陰者勝於向陽,山削者泉寡,山秀者有神,真源無味,真水無香,流於黄石為佳,瀉出青石無用。”和网上所查有异,其文字结构从何而来,真不可知也。网上资料不可尽信,果然。)

任何对美好事物的追慕都必须以物为本,而此处之物如能返璞归真于自然,那么这种美就会变得更加真实,亲切而不乏美好与理性。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真水,即自然界中最真最纯的水,这应该是一种无论与何种物质相合都会被污染的液体,其实所谓真,即是指它没有任何的外在物性,也就无任何饰物赘品,无任何可以用人类的观感去总结并表达的特性……人类唯一可以做的只是把自己的心靠近它,等待它,理解它,感受它。真水之无性之性令人着迷万分,后缀无香以示其真。香乃人类各种感观可以触及并感知的一种高级的感观体验,为一个感知接口。
真水无香一次表达以真纯为文风、以自然为作风,表现爱美之心、求真之心,弃杂之心、思纯之心、滤己之心。

日本古典名著《徒然草》写的清楚:“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这类真人的事迹,谁能知解,谁能传扬?此非隐德守愚,而是本已超乎贤愚得失之境。”
真正大智大慧人,就像纯净的水一样平实

老子《道德经》“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
道德经中,经常用水性来比喻上德有道者——圣人的人格。“圣人”具谦退不争的品格。水具有柔和的特点,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能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和美德。老子又在《天长地久》章中,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与利己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以此来说服人都来利他,都来持守谦退无私的精神。[引自道德经释义]

(按:我找遍《道德经》原文及王弼、河上公注释,未见以上网络所载的文字,可见“真水无香”不是出自老子或其注释。网络资料令人伤神!使用者慎之哉!)

孙慰祖、俞丰编著《印里印外-明清名家篆刻丛谈》页176有《蒋仁“真水无香”印》一篇,只有一句释文供参考。文中说明“此印最早见于何元锡集拓本《西泠四家印谱》著录,时印面尚完好。至丁丑(1938)劫后,印石经火已残裂,后由丁仁转归华笃安收藏,华笃安先生逝世后,夫人毛明芬女士遵其遗愿,将收藏世所瞩目的明清名家篆刻作品集一千五百枚捐赠上海博物馆,‘真水无香’印亦在其中。”

孙慰祖先生,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精篆刻,为人豪爽。尚忆2004年岁末元旦,北京杨广泰先生贤伉俪、上海孙慰祖先生贤伉俪及吉隆坡刘创新先生贤伉俪欢聚于浦东某日本餐馆,余时客上海,创新兄拉余作陪,此余首见孙先生。后曾陪创新兄拜访先生,又见过几次面。今年马来西亚创价学会与文荟堂于7月16日至7月20日联办“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余偕荣吉兄、茀民兄北上吉隆坡,拜见韩天衡老师、张根源老师及孙慰祖先生,隔日再赶回新加坡。艺海无涯,时过境迁,往往有不复记忆者,今记忆所及,聊备记录云尔。

星期六, 十二月 23, 2006

我对学生打假期工的看法-纪俊荣(436)

   (假期时去打一份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工作,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体验。)

  现在很多学生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去做短工,在社会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这里我也想说说我的看法。

  很多人认为假期打工对学生并没有什么好处;也有很多家长反对孩子这样做,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这些事情上面。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中学生的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他们早就懂得了拥有的欲望和一些大人世界的好奇。而假期做短期工能让孩子有更成熟的心态和一种自立意识。况且,我相信在短短一个月做短期工学到的知识,一定是在学校中学不到的。人都有拥有的欲望,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努力地去得到,而家长也就可以让孩子用他们做短期工的钱去买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培养孩子的自立和自理能力。如果工作十分辛苦,孩子能体会到大人们工作的劳累,说不定会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呢?

  当然,打工也要注意一些事项,不然,可能会得不偿失。首先,做短工要选择合适的职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工作。还要注意合法性,别成了偷偷摸摸的“地下”工人。一个人也要注意安全,身处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打交道,保持一定的警觉性是必要的。
  
  中学生去做短期工到底要追求什么呢?“钱”,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工作的过程。在工作时,是否有学到东西才更重要。

  人生的经验是宝贵的。如果自己有这个机会,请不要错过。
    (趁假期去进修一些课程,为自己的将来备战,也是应该考虑的吧?)

星期四, 十二月 21, 2006

真水无香



“真水无香”出处不详,我能够看到的,最早出现在西泠四大家蒋仁(山堂)42岁时的篆刻文字上。边款看不清楚,大意是大雪之后,心情愉快而刻。

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它的出处,和边款的文字。

访苏州十中笔记

                (读书郎)


  我想,拜访了苏州市第十中学后让我一再咀嚼的,是十中柳袁照校长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和“谛听天籁”。我尝试从柳校长的著作中了解它们的含义,体会和反思,从而关照我们的不足。

  根据柳校长的“官方解释”:以瑞云峰象征学校百年办学的精神,将这种精神发展为校园之魂、教育之魂。因此,把瑞云峰升华为一种教育精神,这就是“质朴大气”的瑞云精神;把瑞云峰凝结为一种教育风格,这就是“真水无香”的教育风格;把瑞云峰净化为生命的意义,这就是“谛听天籁”的教育理想。

  这就好像我们办校的vision & mission了。

            (西花园的壬申石刻)

  何谓“质朴大气”的瑞云精神?大气者,大师引领之谓也;大气者,大志也。以一流的校友引领,培育学生之大志,让学生时时处处浸润于质朴大气的氛围之中。“质朴大气”也叫“书卷气”、“书院气”、“书生气”。校园散发一缕缕文雅气典雅气,像山中的清泉、像林中的月光、像诗画中的境界,就是“书卷气”;营造一方教育的净土,让校园充溢学术气。在学术背景下、师生互动中创设一种深厚的庭院深深的教育境界,就是“书院气”;培育一种大气的书生意气,有一种凌然之气。胸怀大志,朴实耿直,心静如水,就是“书生气”。在这种氛围底下,老师和学生在为人上和为学上,就能质朴大气,反璞归真,学做真人了。

  “真水无香”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种美学境界。要达到“真水无香”的教育境界,就要达到自然、清澈、广阔无垠的做人境界,就要做到超越功利、超越名利的教学境界。老师和学生要做到“做真人、办实事、不张扬、不做作、不假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勇于追求”,一切应自在、自觉,既不急功近利,又能绝对负责,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摆架子,不追求形式,以每一个学生为本,以一颗平常心,铸造高尚的学品、人品和师德。

  “谛听天籁”是以自然界为本,以大师为本的办学理念。风声、鸟声、月光下林子里的流水声是天籁,校园里学子朗朗的读书声、伟大的哲人与智者的教诲之声也是天籁。从教育的境界过度到人生的境界,让古典的校园、无声的天籁、瑞云峰的石隙石窍、百年银杏飒飒的树叶声,配合元培楼、子冈楼、时璋楼、泽慧楼、太炎楼、一麐楼、孝通楼、政道楼等那些大师们的箴言(教育家蔡元培、名作家彭子冈、生物学家贝时璋、物理学家何泽慧、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民国教育总长张一麐、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汇成天籁之乐曲,也是人间最美的校园韵语。(按:章太炎、蔡元培、李根源、竺可桢[中国气象事业奠基人]等都曾是校董;胡适、于右任、竺可桢、汤国犁、洪深等曾在此教课;费孝通、王明贞、何泽慧、杨绛、陆璀、李政道等都是校友。更何况,两百多年前,这里的苏州织造署还走出了一个曹雪芹!)

  苏州十中是一所拥有近六千名师生员工的百年老校,在瑞云楼大厅有三块用篆书写的砖刻,一块是“名园办名校,名校育名人,名人办名校,名校彰名园”(办学本质,历史传统);一块写着“质朴大气,书卷气、书院气、书生气”(办学风格);第三块写的是“以人为本,多元化、本土化、精品化”(办学理念)。



(苏州织造督理德寿撰文,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重建苏州织造署记》碑文,现位于多祉轩内。)


  笔记做到这里,我也想到我们自己能做的,已经做的,和应该做的:

1 在教学设备上加强,凸显名校的优势;在校园环境上改造,使之和SJI的传统更靠近。

2 加强学校传统的宣扬和研究,把校园景观和学校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

3 强化教学,试验各类教学教法,好像现在正在进行的UbD和DI教学模式。

4 提倡教学研究的风气,要留下记录;鼓励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苏州十中,百年探索;而圣约瑟书院更有150多年的历史,能发掘借鉴的,不也更多吗?共勉。



  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的瑞云峰,瘦、皱、漏、透,与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齐名,合称三大名石。瑞云峰又和拙政园文徵明手植的紫藤、环秀山庄的假山、光福罗汉院的清奇古怪的古松,合称“吴中四绝”(李根源评语)。


星期二, 十二月 19, 2006

记苏州市第十中学“百年校庆”(五)



晚餐后,外语部众老师带领我们和美国学校的老师夜游苏州工业园。晚风徐来,更助谈兴,过后大伙在湖边留下了这张照片。




赵雯娟老师是我们最先见面的老师,她负责到机场接我们。最后一天,也是她负责送我们专车回上海。到上海之前,我们游览了江南水乡同里。赵老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非常豪爽,真能人也。



后记:


  为了这次的百年校庆,十中在21日举办了一个“校长论坛:感恩历史,传承文化――美与德育”,来自中国各省市的校长和教育学者各自发表了报告和讲演。另外,十中也出版了一系列的校庆丛书,并准备了相关书籍送给参加典礼的嘉宾,如:柳袁照编《振华之路》、柳袁照著《旧雨来今雨亦来》、徐城北著《瑞云峰所看到的》、范小青、秦兆基编《瑞云韵语》、陆嘉明著《游走在石头与时间之间》上下、徐思源编《百年耕耘:名人演讲录》、程洪编《瑞云今雨》、柳袁照编《百年流响》、马镇衍编著《苏州园林》、蒋玉红《中学女生防身术》、柳袁照编《真水无香:教师优秀论文选》、柳袁照编《撷青集叶》、柳袁照编《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研究》、步炳生著《执教生涯》、桂秉权著《此情未已》,等等十几种,洋洋大观,堪称文化深厚,百年名校。



  这些书都在我校图书馆里,有兴趣知道得更多的同学,不妨到图书馆去借阅。


记苏州市第十中学“百年校庆”(四)

苏州十中对参加百年校庆的嘉宾都尽量访问记录,更何况是来自海外的朋友。所以,吕校长至少被访问两次,这是签到后接受访问。
其他我校老师也一样接受了访问。


这是庆典正式开始前,在旧礼堂内接受访问、录音和录影。中间那位同学叫徐菲凡,是在苏州念书的台湾人。


这是Mr Malcolm Wong主任接受访问。
看来,我校也应该训练小记者,在重要庆典中访问参加庆典的嘉宾,除了可以训练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采访技巧外,还能让与会嘉宾觉得受重视,一举数得哪。


这是貝聿銘(I.M. Pei)设计和督造的苏州博物馆,10月刚开幕,我们就去参观了,真幸运。这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是继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1993)、日本MIHO博物館(1996)、美國舊金山公共圖書館(1996)和德國歷史博物館(2003)后的另一杰作。贝聿铭现在已经89岁,儿时曾在苏州度过他的童年。《联合早报》今天(19-12-2006)的“早报现在-龙卷风”版有他和苏州博物馆的全版报导和介绍。               

  这张照片拍得怎样?是景色好,还是个人的拍照角度不错?

游虎丘。虎丘有“吴中第一胜景”之誉,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剑池据说藏有吴王的坟墓。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云岩寺,是古老苏州的象征,也是中国第一斜塔。可惜那天有庙会,锣鼓喧天,人声吵杂,不是赏幽访胜的好时机。

记苏州市第十中学“百年校庆”(三)


周晓燕老师贤伉俪和他们的孩子。周老师是外语部主任,也是我校到苏州十中交流的主要负债人。


这次的苏州十中百年校庆,共有三所海外友校前去参与其盛。除了我校外,还有一所加拿大学校,以及和我们合照的这所美国学校的老师。


“缔结友好学校签字仪式”进行后,我校吕校长和苏州市第十中学柳袁照校长合影。


我校建校150周年制作的小熊,也成了签字仪式的见证人。

记苏州市第十中学“百年校庆”(二)

  苏州市第十中学前身为明朝宰相王鏊后人王谢长达创办的振华女中,校园为清代苏州织造署旧址,西花园为皇帝行宫后花园,康熙六次下江南,乾隆六次南巡,祖孙在苏州均驻跸西花园。而瑞云峰,就坐落在十中西花园内。

  瑞云峰是太湖石,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6年)起自太湖,北运时沉入太湖,打捞后金兵攻汴梁,被弃置荒野。嘉靖年间为湖南南浔董份所得,其婿载运苏州,途中又再次沉入太湖。在百般打捞载运后,终于运到苏州东园(今留园),改名“瑞云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弘历(康熙)南巡,织造使者全德为装点行宫,于四十四年迁瑞云峰于织造署至今。

校长在升旗礼上曾经提过,十中的百年校庆是苏州市的重要活动之一,苏州市内到处张挂布条、旗帜和气球。这张照片就是街道上的一个普遍景观。
负责接待我们的两位外语部(英语)老师和高二(2)班的学生,从左至右:江臻欧老师、吴熹晏、李宸栋、吕校长、王颖、宋蕾老师。江老师和宋老师两天来全程陪伴,累了也不肯去休息,责任感和荣誉感特别重,令人敬佩。名校名师,就是不一样。

从左至右:江臻欧老师、吕校长、王越文主任、程洁老师、宋蕾老师。
程洁老师就是今年6月2日我校学生拜访十中时,给我校学生上对联课的华文老师。

在苏州十中旧礼堂外。

星期一, 十二月 18, 2006

记苏州市第十中学“百年校庆”(一)

  苏州十中学生王颖回我的电邮,我才突然想到,今年10月21日、22日和23日偕同校长、Mr Malcolm Wong主任和王越文主任参加了苏州市第十中学的百年校庆后,回来事务繁忙,竟然到现在还没有详细的加以报道。真不应该!

  这次的拜访对我们两校来说都很重要,除了促进两校之间的交往,更重要的是两校之间签署了缔结友好学校的文件,使得两校之间学生的交流从明年开始可以实现。而且,通过这次的拜访,两校之间的部分老师可以互相认识,这对接下来的交流活动非常重要。

  我身旁这位漂亮可爱的小女生,就是王颖啦。她那天早上赶来见我,就是送来我手上拿着的那本《校园碑文选读》。这是她们的校本教材。苏州十中内到处都有石碑,碑文的撰写和书写者都是一时俊杰,记载了十中的人文活动及历史变迁。

  她可是十中的高材生,学习生活多姿多采。她在电邮中说:“最近我们一直在做一个有关酸奶的研究性学习,老师对我们的成果赞不绝口,还有可能帮我们发表论文呢!另外,这个礼拜我在准备一场辩论赛。是苏州市举办的,我可能会作为我们学校的辩手参赛吧,不过正式选手还没定下来。另,明天早上是全国英语竞赛的复赛,今天可不能睡得太晚了,明天再上起不来就惨了。”

  想当年,我好像也曾如此年轻过?哈哈。

香山纪游




  25日凌晨,我和蔡老师五点多就离开宿舍,准备游香山,看红叶。此时天上飘起游丝小雪,2006年北京的第一场雪,不意由我们两人遇上!

  雪甚小,日出即止,然顿觉纤尘尽失,寒风吹衣,精神为之大振。香山公园清洁员工告诉我们,红叶一个月前尚红彤彤的,如今叶落枝空,赏红无处了。无处赏红,赏白也有意境。放眼望去,一层薄薄白雪覆盖在枝丫上、松柏上、草地上,景观别是不同。山得雪,更觉幽静。随心游览,过碧云寺、翠微亭,抵甘露寺。寺为辽时所建,今已废尽,唯残碑一二,孤立树丛间。从旁径入,信步上香炉峰,远眺香山银涛,山石林树错落;在树林中远听、近赏林中晨运者的大合唱,歌声自树林中袅袅萦绕而来,盘桓不去,大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味。

  兴尽而归,自香炉峰乘缆车直下山脚,眼下青松树立,冬日射之,阴暗有无中。购热腾腾、香喷喷炒栗子一袋,悠然咀嚼,放步下山。快雪时晴,香山半日,惬意无极,蔡老师与我有同感乎?


生活本就该如此悠闲:晨运后聚集合唱,健康又联谊。想象寒风中伫立放歌,歌声穿林而去,整个山林余音袅绕的情景。当我们远远的听到歌声传来,又听不明,辨不清方向时,那种循声而去,殷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思,大概只有王维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可比拟吧?


2006年北京的第一场雪!
“窗外的冬夜有多冷,闭上眼心就疼。不能再想离家多远,那只叫城市夜更深。思念的最初像一首歌,在记忆里缤纷。多情的人就不该问那颗心真不真,当雪花朦胧了北京城,有些泪温暖了我的灵魂。……”这是田震的《北京之雪》首段歌词。或许,我更该唱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

按:
香山寺:原名大永安寺,又名甘露寺,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为行宫。元、明、清三代都曾予以重修。原有五层殿宇,后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唐: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星期日, 十二月 17, 2006

记2006年北京八中交流学习照片(四)

王越文主任赠送纪念锡牌给八中张凤兰校长。
这是我校美术老师Mrs. Pennie Ong为学校专门设计的,而这面是设计后制作出来的第一面。

拜会张校长,希望张校长再访新加坡。

禹涵、德毅和他们的八中伙伴:吕一品和刘漫与,中间是于水老师。

记2006年北京八中交流学习照片(三)

天坛宽旷的空间,令大家的心情都特别的好,加上刘老师的带动,走再多也不累!?

“走累了,小憩一会吧。”此话一出,天坛公园长凳上马上就这样的挤满了人。

这条可是通往天庭的道路。拍个照吧,当年皇帝就是从这里走去祭天的。

两校在联谊会后合照:恨时间太短,来不及询问那位女同学的电话号码!
就送到这里,请留步。
在八中的最后一天,八中家长和交流伙伴送我校同学到八中后,一起留影纪念。我们他日再见!
看,背景的电子布告栏日夜亮着,欢迎我们下次的到访!

记2006年北京八中交流学习照片(二)

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好?

其实,画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第一次经验。从此以后,中国画是怎么一回事,就有一点概念啦。

从首都博物馆参观后出来。

和中三同学一起上王芳老师的唐诗欣赏和朗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