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十二月 26, 2006
《真水无香》边款释义及其他
(这是经过大火烧后所拓的边款,时间上是比较晚的,和前几天所登的不同,那个是早期拓片。)
为了《真水无香》的印文来源及边款文字,今天查了一整天的资料。不能说徒劳无功,但是,有些问题还是得等待高人指点的。
先试把边款文字抄录如下:
乾隆甲辰榖日同三竹秋寉思兰
雨集浸云燕天堂觥筹达曙
还至洗(洪?)醉次晚归雪中为翁柳湖
书扇十二日雪霁老(农)云自辛己
二十余年来无此快雪也十四日立春
玉龙天(矫)危楼傲光重醖一杯为
浸云篆真水无香印迅速而成忆
余十五年前在隐拙斋与粤西董
(植)堂吾承徐秋竹枽[陶]际陶沈荘士
作销寒会见金石寻得(及)诸家篆
刻不少继交黄小松窥松石先生枕秘
歎砚林丁居士之印犹浣花诗昌
黎笔拔萃出群不可思议当其
得意超秦汉而上又归李( )向未足
比拟此仿居士( )颿(台)之作乃直沽
查氏物而晚芝( )藏本也浸云(告)居士即
具神( )( )结契( )鹹之外然不足为外
人道为纯公藏拙尤所望焉蒋仁
韩江罗( )( )亲家装池生薛衡夫储灯
明冻最(彩)不( )寸印余曰蜣螂转彼知苏
合香为何物哉( )(球)又记转下翼字
以上是对“真水无香”边款文字的抄录,但许多文字漫漶不明,记录的也可能有错,希望前辈高人,有以教我。
上“谷歌”(google)找“真水无香”,得到一堆垃圾,没有结果。又上“百度”找,网上有资料,整理如下:
“真水无香”代表的一种境界,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一种境界。
中国人的文化,正如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然而却源远流长,蕴含生命的真意。
真水无香,应当看透一切功名利禄,远离一切世事纷繁,杜绝一切尔虞我诈,甘食粗粝,不染纷华,修美于内,探求天道。
关于出处说法不一:
一说真水无香,原来佛教用语,源自印度梵文,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
“真水无香”,它是比喻真正至纯至高的境界是表面平淡,不张扬的。
原来佛教用语,源自印度梵文,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凝聚一处。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ZEN的哲学元素与时尚意义已经多过了它的宗教本质。人们不断寻找自我的智慧与内在的和平,另一方面,ZEN也被广泛地用来形容一种平静的身体状态与心灵慰籍。
真即禅,意思是将散乱的心神聚集一处,真被广泛的用来形容一种平静的身体状态与心灵慰籍,水,言喻着一种绝望且高傲的理想。找到一种能悦己的气味比找到能悦人的芳香来的重要。
既是高山仰止的意思,也是人至察、水至清的意思。
一说出《茶录*品泉 》—[明] 张源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本意是表水,真水不在于显示自身价值,而能助茶发挥到极致,比绿叶红花之喻具有更高的境界。
(按:我查阅清朝陸廷燦撰写的《續茶經:卷下之一》载有張源《茶録》:“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洌,土中泉清而厚,流動者良於安静,負陰者勝於向陽,山削者泉寡,山秀者有神,真源無味,真水無香,流於黄石為佳,瀉出青石無用。”和网上所查有异,其文字结构从何而来,真不可知也。网上资料不可尽信,果然。)
任何对美好事物的追慕都必须以物为本,而此处之物如能返璞归真于自然,那么这种美就会变得更加真实,亲切而不乏美好与理性。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真水,即自然界中最真最纯的水,这应该是一种无论与何种物质相合都会被污染的液体,其实所谓真,即是指它没有任何的外在物性,也就无任何饰物赘品,无任何可以用人类的观感去总结并表达的特性……人类唯一可以做的只是把自己的心靠近它,等待它,理解它,感受它。真水之无性之性令人着迷万分,后缀无香以示其真。香乃人类各种感观可以触及并感知的一种高级的感观体验,为一个感知接口。
真水无香一次表达以真纯为文风、以自然为作风,表现爱美之心、求真之心,弃杂之心、思纯之心、滤己之心。
日本古典名著《徒然草》写的清楚:“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这类真人的事迹,谁能知解,谁能传扬?此非隐德守愚,而是本已超乎贤愚得失之境。”
真正大智大慧人,就像纯净的水一样平实
老子《道德经》“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
道德经中,经常用水性来比喻上德有道者——圣人的人格。“圣人”具谦退不争的品格。水具有柔和的特点,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能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和美德。老子又在《天长地久》章中,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与利己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以此来说服人都来利他,都来持守谦退无私的精神。[引自道德经释义]
(按:我找遍《道德经》原文及王弼、河上公注释,未见以上网络所载的文字,可见“真水无香”不是出自老子或其注释。网络资料令人伤神!使用者慎之哉!)
孙慰祖、俞丰编著《印里印外-明清名家篆刻丛谈》页176有《蒋仁“真水无香”印》一篇,只有一句释文供参考。文中说明“此印最早见于何元锡集拓本《西泠四家印谱》著录,时印面尚完好。至丁丑(1938)劫后,印石经火已残裂,后由丁仁转归华笃安收藏,华笃安先生逝世后,夫人毛明芬女士遵其遗愿,将收藏世所瞩目的明清名家篆刻作品集一千五百枚捐赠上海博物馆,‘真水无香’印亦在其中。”
孙慰祖先生,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精篆刻,为人豪爽。尚忆2004年岁末元旦,北京杨广泰先生贤伉俪、上海孙慰祖先生贤伉俪及吉隆坡刘创新先生贤伉俪欢聚于浦东某日本餐馆,余时客上海,创新兄拉余作陪,此余首见孙先生。后曾陪创新兄拜访先生,又见过几次面。今年马来西亚创价学会与文荟堂于7月16日至7月20日联办“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余偕荣吉兄、茀民兄北上吉隆坡,拜见韩天衡老师、张根源老师及孙慰祖先生,隔日再赶回新加坡。艺海无涯,时过境迁,往往有不复记忆者,今记忆所及,聊备记录云尔。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